第一指导教师主要成果:
先后主持多项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湖北省地方税收研究中心科研项目及南昌大学教学改革项目,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财政学会项目以及湖北省科技软科学项目;在《财政研究》、《财经论丛》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科研经验丰富。
1. 指导学生参加第七届“华创杯”市场调查分析大赛《5G赋能教育,智慧点亮未来 5G+VR智慧教育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以南昌市为例》获江西省二等奖,《关于大学生体育水平以及新出台大学体育课程规定的调查研究——以江西省高校为例》获江西省三等奖;
2. 指导学生参加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悦植智能花盆有限公司》,成功进入校赛(结果未出);
3. 指导学生参加“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成功进入校赛(结果未出);
一、申请理由:
(一)导师介绍
丁玮蓉
指导老师为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武汉大学财政学博士,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产业·贸易·统计模拟实验室科研团队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地方财政关系,先后主持多项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湖北省地方税收研究中心科研项目及南昌大学教学改革项目,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财政学会项目以及湖北省科技软科学项目;在《财政研究》、《财经论丛》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科研经验丰富。
(二)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组成员所具备知识条件
本团队成员均为南昌大学在读本科生,修读专业涵盖面广泛,包括工商管理类会计学专业、现代经济学专业、国际商务专业及法学专业学生,成员分工明确,学科专业知识与个人能力互补,彼此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本科研项目的研究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项目负责人
郭红梅
南昌大学前湖学院2018级综合实验班学生,会计学专业,曾获南昌大学一等奖学金一次,励志奖学金一次,被评为“南昌大学优秀团员”、“社会活动积极分子”;621分通过CET-4,546分通过CET-6,目前为止,平均学分绩点为3.75;2019-2020年度秋季学期赴武汉大学进行交流学习,期间学习成绩优异;曾参与校级创新创业项目:“金融指标对中国宏观经济的混频预测分析——基于TVP-MIDAS模型的实证分析”,目前正在参与互联网+大赛和商赛;学习能力强,财会类与经济学专业知识扎实,跟随指导老师进行长时间科研训练,对于本项目了解较为充分。
项目组成员
周荣昌
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现代经济学专业,曾获南昌大学一等奖学金一次,专业基础扎实,大一在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哲学专业学习,拥有良好的抽象思维与文字基础。依托南昌大学的优秀资源条件,获得“挑战杯”比赛院级荣誉,南昌大学调研大赛三等奖。
刘哲昊
南昌大学前湖学院2018级综合实验班学生,国际商务专业,曾获南昌大学二等奖学金一次,被评为“社会活动积极分子”;曾获2019年“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阅读大赛江西赛区省级一等奖、2019年大学生英语竞赛校级三等奖、南昌大学学研杯英语听力大赛一等奖等荣誉;654分通过CET-4,640分通过CET-6;顺利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曾获国际志愿者证书。
方佳馨
南昌大学前湖学院2018级综合实验班学生,法学专业,在2018—2019学年获得二等奖学金,获“社会活动积极分子”、“优秀团员”、“入党积极分子”的称号;顺利通过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普通话等考试,积极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一项,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此外,项目申请人依托单位南昌大学是是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江西省唯一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具备完善的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系统,学校图书馆拥有藏书280万余册,中外期刊1900余种,引进CNKI、万方、维普、SPRINGER 、EBSCO、PQDD等数据库56种;并且常年购买有目前国内财务会计实证研究中广泛应用的CSMAR、WIND及同花顺等数据库;上述资源体系能够保证本项目研究所需要的文献及数据资料,确保本项目研究工作顺利开展。
二、项目方案:
(一)项目研究背景
(1)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已有的基础
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指出,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高速增长阶段基本特征为数量的快速扩张,而高质量发展则强调质量和效益,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整体目标由重体量重速度逐步发展为追求经济发展的高质量高效益,这个进步与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规范性和有序性密切相关。过去5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从经济总量看,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与此同时,前进中也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如投资增长乏力、稳增长难度加大、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要求迫在眉睫。
在现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语境下,数字普惠金融日益渗透进入企业的经营运作乃至个人生活,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在2016年9月发布的《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中指出:数字普惠金融“涵盖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如支付、转账、存贷款、保险和证券服务等),通过数字化或电子化技术进行交易,如线上支付平台、电子货币等”,为无地劳动者、农民、中小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及私营企业和城市低收入人群等特殊群体提供了更高程度的金融便利性和获得性,缓解了这些群体所面临的融资约束水平,有效减少了传统金融机构固有的金融排斥现象。包容性增长,源自于“亲贫式增长”的概念,实现本国经济包容性增长现已成为众多发展中国家的重要经济发展战略,包容性意味着在经济发展中强调全员平等、广泛的参与、经济增长速度及方式、发展效率及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为此我国也将包容性经济增长纳入经济发展体系,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与战略。
地区的金融机构的用户覆盖率与撤销率水平相对发达地区较高。焦瑾璞(2006)[4]认为普惠金融是金融机构不断接纳各个收入阶层的群体,为其提供较为公平、质量优良金融服务的包容性过程。王修华等(2009)[5]采用不同体系多指标全方面衡量我国的金融机构金融排斥的程度并得出结论表明有效的金融监管及完善的微观金融征信体系有利于改善我国现存的金融门槛问题。尹志超[6]等在2019年将普惠金融的两大核心要义围绕“普”与“惠”,既要关注金融的覆盖广度,又要关注机会公平、质量保证与成本可以负担。
数字普惠金融相关研究始于普惠金融。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认为普惠金融源自金融界普遍存在的金融排斥的行为,Leyshorn和Thrift(1995)通过分析地理位置的差异探讨一国金融发展的成熟度,引申出金融排斥的概念。焦瑾璞(2006)认为普惠金融是金融机构不断接纳各个收入阶层的群体,为其提供较为公平、质量优良金融服务的包容性过程。王修华等(2009)采用不同体系多指标全方面衡量我国的金融机构金融排斥的程度并得出结论表明有效的金融监管及完善的微观金融征信体系有利于改善我国现存的金融门槛问题。亚开行(ADB)最早诠释包容性增长的概念,《战略2020》中将其进一步描述为一种能够创造和延伸经济发展的机会,社会各阶层能够均等地获得机会并参与、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强调弱势群体参与性与贡献度,减少甚至消除社会排斥,全员共享经济发展红利。汝绪华(2011)表示中国经济发展中心应该在机会平等方面,机会平等是实现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基础。
对于数字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之间的相关研究,主要分为数字普惠金融对包容性增长的影响和包容性增长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研究。李丹(2016)表示,依托数字技术而发展的普惠金融具有共享性、方便快捷、低成本、低门槛等特性,在提升经济包容性发展方面具有巨大优势。胡斌(2016)认为,数字金融发展中的监管创新应基于目前存在的风险体系,使风险防控与金融创新相融洽,适应当下存在的危机。宋晓玲(2017)利用中国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有效的缩小城乡间的收入差距。易行健和周利(2018)从数字金融的经济效应的微观机制出发,易行健和周利(2018)从数字金融的经济效应的微观机制出发,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释放流动性、便捷支付等方面提升居民消费。黄益平、黄卓(2018)则通过系统回顾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历年发展情况,对其发展的未来进行了展望。基于数字普惠金融与包容性互动关系方面理解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内涵及特性,DemirgüçKunt和Singer(2017)认为包容性增长程度的提升有助于社会各阶层高效率、更安全进行金融交易;特别是信贷、保险、投资和储蓄方面的建设能够有效的帮扶弱势群体进行未来教育和生产的投资,有利于其减贫和公平程度的提升。星焱(2016)强调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关系,包容性增长的核心内涵之一为各阶层平等共享金融资源,但二者间目前还不存在完善的理论分析模型。贝多广和张锐(2017)指出在制定基于我国特定国情之下的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应当坚守“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指导方针,围绕“包容”、“增长”两大主题进行经济发展。从收入差距视角来看,刘波等(2014)在空间计量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县域面板的普惠金融发展时指出,提高金融体系的包容性对缩小县域单元之间的内部收入差距的作用尤为明显。
对于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及综合水平测度相关研究,目前国内对于其的研究相对较少,可获参考的资料主要源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中心公布的指数及其评价体系,该报告主要基于数字金融的用户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及数字化程度进行分析,国外则主要从金融服务可得性、有效性及机构的渗透性展开研究。对于包容性增长,其定义的提出及后续的完善都存在大型国际组织的身影,在此基础上,各国根据其自身发展特性对其进行扩充并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
(2)已具备条件与可研究空间
目前国内对数字普惠金融及包容性增长协调互动关系还主要集中在定性理论研究方面,对这两系统的发展还未形成系统的测度标准和统一的分析方法。有关两系统相关关系研究方面,可以发现相关研究主要是基于研究普惠金融的基础上,将包容性增长设为被解释变量,研究普惠金融对包容性增长的影响并通过普惠金融提升一国经济的包容性程度。对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较少有待进一步的开展。由于二者间的相关关系等方面的分析,目前还未存在可参考价值研究。本项目主要从数字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之间的耦合协调相关关系展开研究,这也是研究本质所在。
参考文献:
[1]G20 High-Level Principals for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GPFI, 2016
[2]Leyshon A,and Thrift N.G.,1995.Eographies of Financial Exclusion:Financial Abandonment in Britainand the United States.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Vol.20: 312-341
[3]王修华,曹琛,程锦,胡冠学.中部地区农村金融排斥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7(03):87-91.
[4]焦瑾璞.积极探索和发展有效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服务形式[J].济南金融,2006(04):12-13.
[5]汝绪华.包容性增长:内涵、结构及功能[J].学术界,2011(01):13-20.
[6]李丹.“蚂蚁金融”如何服务4.5亿用户?[J].中国金融家. 2016(10)
[7]胡斌. 中国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6.
[8]宋晓玲.数字普惠金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检验[J].财经科学. 2017(06)
[9]易行健,周利.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是否显著影响了居民消费——来自中国家庭的微观证据[J].金融研究,2018(11):47-67.
[10]黄益平,黄卓.中国的数字金融发展:现在与未来[J].经济学(季刊),2018,17(04):1489-1502.
[11]阿斯利·德米古柯-昆塔,莱奥拉·克拉佩尔,多萝西·辛格,赵冠霖.普惠金融与经济增长如何关联?[J].金融市场研究,2017(11):86-87.
[12]星焱.普惠金融:一个基本理论框架[J].国际金融研究.2016(09)
[13]贝多广,张锐.包容性增长背景下的普惠金融发展战略[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7(02)
[14]宋玥,曹邓,刘波,陈天航.强势助推小微企业提供卓越金融服务中国工商银行泸县支行全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J].当代县域经济,2014(07):52-54.
[15]王利清.中国不平等的消解有赖于共享式增长[J].前沿,2009(12):71-73.
[16]唐钧.社会保障会缩小贫富差距吗[J].中国社会保障,2010(05):26.
[17]尹志超,公雪,潘北啸.移动支付对家庭货币需求的影响——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微观证据[J].金融研究,2019(10):40-58.
[18]叶伟超.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以华东七省为例[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二)项目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1)研究目标
1.为中国包容性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定量评价及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其影响机制,进一步为包容性经济增长提供新的研究参考点;
2.通过定量描述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系统与包容性增长系统发展的现状及定性分析研究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系统与包容性增长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二者的耦合协调程度,度量各地区耦合协调度的具体情况。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提升二者间的耦合协调健康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研究内容
1.我国数字金融与包容性增长的耦合协调关系综合评价,对已有文献中的研究方法对所选取的指标进行分析借鉴,并结合中国各省市的具体情况,设立数字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耦合协调关系研究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所选取的数据无量纲化处理确认各指标权重,建立数字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耦合协调关系模型;计算数字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在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的耦合协调度,对比中国数字普惠金融与经济包容性增长程度的发展趋势,尝试分析二者间的内在联系。并运用ArcGIS10.2绘制各省市数字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综合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度的发展情况,从空间层面对其进行进一步探讨。
2.提升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耦合协调发展对策建议。对我国各省市数字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之间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与整理,通过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手段进行定量分析与计算,准确描述我国各省市数字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针对数字普惠金融与经济包容性增长水平的综合评价结果,提出能够促进数字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二者间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为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项目创新特色概述
(1)从研究内容来看:以二者间的互动关系作为基点开展研究,目前我国对数字金融与包容性增长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普惠金融对包容性的相关影响展开研究,对二者间相互关系相关研究目前还未展开,本项目可为省级数字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研究提供新思路;在样本期内,以各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二者间的相关关系并对其做出评价;对数字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及二者间的耦合协调度水平进行细致分析,发展波动并找寻其背后的原因,找出其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2)从研究方法来看:本项目构建数字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间的相关关系模型,通过熵值法进行数据处理,系统分析了各省市数字普惠金额与包容性增长的综合水平及其耦合协调水平;运用ArcGIS 10.2制图软件对相关评价结果进行时间与空间上的展示,更为直观的表现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水平及其耦合协调水平的变化趋势与空间分布。
(四)项目研究技术路线
(1)研究思路
本项目研究基于数字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耦合协调关系视角,梳理和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数字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值分析法对包容性增长与数字普惠金融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选取我国30个省份(西藏自治区除外)2011~2018年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数据与包容性增长历年发展水平指数构建耦合协调度分析模型,定量分析数字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在样本期的综合水平及耦合协调度水平并进行评价。最后根据我国各省市的发展情况对数字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的耦合协调分析评价结果并给出相应发展建议。研究框架如下:

表1数字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类型分类及判别标准
大类
|
D
|
类型
|
Y1与Y2的关系
|
耦合协调发展类型
|
协调发展类
|
0.900-1
|
优质协调发展类
|
Y1<Y2
Y1=Y2
Y1>Y2
|
优质协调数字普惠金融滞后型
优质协调同步型
优质协调包容性增长滞后型
|
0.800-0.899
|
良好协调发展类
|
Y1<Y2
Y1=Y2
Y1>Y2
|
良好协调数字普惠金融滞后型
良好协调同步型
良好协调包容性增长滞后型
|
0.700-0.799
|
中级协调发展类
|
Y1<Y2
Y1=Y2
Y1>Y2
|
中级协调数字普惠金融滞后型
中级协调同步型
中级协调包容性增长滞后型
|
0.600-0.699
|
初级协调发展类
|
Y1<Y2
Y1=Y2
Y1>Y2
|
初级协调数字普惠金融滞后型
初级协调同步型
初级协调包容性增长滞后型
|
勉强发展类
|
0.500-0.599
|
勉强协调发展类
|
Y1<Y2
Y1=Y2
Y1>Y2
|
勉强协调数字普惠金融滞后型
勉强协调同步型
勉强协调包容性增长滞后型
|
濒临失调类
|
0.400-0.499
|
濒临失调衰退类
|
Y1<Y2
Y1=Y2
Y1>Y2
|
濒临失调数字普惠金融损益型
濒临失调共损
濒临失调包容性增长损益型
|
失调衰退类
|
0.300-0.399
|
轻度失调发展类
|
Y1<Y2
Y1=Y2
Y1>Y2
|
轻度失调数字普惠金融损益型
轻度失调共损
轻度失调包容性增长损益型
|
0.200-0.299
|
中度失调发展类
|
Y1<Y2
Y1=Y2
Y1>Y2
|
中度失调数字普惠金融损益型
中度失调共损
中度失调包容性增长损益型
|
0.100-0.199
|
严重失调发展类
|
Y1<Y2
Y1=Y2
Y1>Y2
|
严重失调数字普惠金融损益型
严重失调共损
严重失调包容性增长损益型
|
0-0.099
|
极度失调发展类
|
Y1<Y2
Y1=Y2
Y1>Y2
|
极度失调数字普惠金融损益型
极度失调共损
极度失调包容性增长损益型
|
(3)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数据的可能性及包容性增长相关指标的适用性基础上,将中国30个省份包容性水平衡量标准与国际主流指标靠近,经合组织的指标基于微观角度,非洲银行则从宏观角度衡量国家的包容性水平。但由于经合组织提出的生活满意度等软性指标很难获得相关数据,考虑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中的全面、可测度、可得性,本项目的指标体系主要参照非洲银行给出的测度指标体系。目前对于数字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的耦合分析评价指标也并未形成统一的标准,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中所选取的各种指标进行频率统计及综合分析,结合我国各省数字普惠金融和包容性增长的自身的数据可得性原则,构建中国各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体系和包容性增长综合水平测度体系。
表2 中国各省市数字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发展指标体系
目标层
|
标准层
|
指标类别
|
指标层
|
数字普惠金融 指数
|
覆盖广度
|
账户覆盖率
|
每万人拥有支付宝账号数量
|
支付宝绑卡用户比例
|
平均每个支付宝账号绑定银行卡数
|
使用深度
|
支付业务
|
人均支付笔数
|
人均支付金额
|
高频度(年活跃50次及以上)活跃用户数占年活跃1次及以上比
|
基金货币业务
|
人均购买余额宝笔数
|
人均购买余额宝金额
|
每万人支付宝用户购买余额宝的人数
|
信贷业务
|
个人消费贷
|
每万人支付宝成年用户中有互联网消费贷的用户数
|
人均贷款笔数
|
人均贷款金额
|
小微经营者
|
每万人支付宝成年用户中有互联网小微经营贷的用户数
|
小微经营者户均贷款笔数
|
小微经营者平均贷款金额
|
保险业务
|
每万人支付宝用户中被保险用户数
|
人均保险笔数
|
人均保险金额
|
续前表:
数字普惠金融指数
|
使用深度
|
投资业务
|
每万人支付宝用户中参与互联网投资理财人数
|
人均投资笔数
|
人均投资金额
|
信用业务
|
每万支付宝用户使用基于信用的服务用户数(包括金融、住宿、出行社交等)
|
自然人信用人均调用次数
|
数字化程度
|
移动化
|
移动支付笔数占比
|
移动支付金额占比
|
实惠化
|
小微经营者平均贷款利率
|
个人平均贷款利率
|
信用化
|
花呗支付笔数占比
|
花呗支付金额占比
|
芝麻信用免押笔数占比(较全部需要押金情形)
|
芝麻信用免押金额占比(较全部需要押金情形)
|
便利化
|
用户二维码支付的笔数占比
|
用户二维码支付的金额占比
|
三、学校提供条件:
1.配套经费支持;
2.开展学术讲座,定期组织讨论和交流,审查原始数据和阶段报告;
3.项目实验室向项目组成员开放,提供所需相应辅助资料;
4.对参与项目并完成的学生给予学分认定;
5.经导师同意可将申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作为毕业论文(设计);
6.学校设立南昌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优秀成果奖,评选优秀项目,并设立南昌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优秀指导教师奖,对指导创新实验项目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与奖励。
四、预期成果:
1. 通过深入研究数字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的耦合协调机制及政策并进行实证检验分析,撰写学术论文1篇。
2.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1篇。
3. 对如何不断提升各省市数字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综合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度以实现新时代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向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建议1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