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研究进展情况
(一)项目执行的进展情况
(1)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阶段
研究起步阶段采用文献研究法,以科学的方法为指导,通过查询中国知名期刊数据库知网、万方和维普等,查阅了与本文研究相关的大量论文,其中包括各类期刊和硕博士论文等,通过对已有论文的阅读和分析,完成本文的文献综述及形成了基础理论等。
1.数字普惠金融概念
纵观已有研究,发现学者们都是基于不同制度、视角及发展现状而得出相应的普惠金融的内涵。但根本的内涵在于建立一个能够接受所有社会阶层、所有收入特征及身份地位的金融体系。该体系要求金融服务及产品的深度及广度,为社会各阶层群体提供公平、合理、高效的金融支持服务。在此基础上,数字普惠金融被认为是通过数字技术实现的、能够惠及所有社会阶层、群体都能够以可负担成本获取经金融产品和服务,减少甚至消除金融排斥的全方位金融系统。
2.包容性增长概念
包容性增长相对于亲贫式增长范围更广,亲贫式增长主张消除贫困,包容性增长主张减少贫困的同时强调更加注重全员公平及成果共享,消除金融限制,主张“共享”与“参与”。到目前为止,国内外针对经济发展包容程度增长没有统一定义,但依据经济发展的结果看,包容性增长要求经济维持长久、高速、稳定的过程同时还要求技术与人力资本占比高于其他要素,要节约利用各种资源、环境污染治理保持在预期范围之内。
3.数字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的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包容性增长的核心在于强调机会平等、人人参与,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在注重经济增长的同时关注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和普惠健康发展,这与我国追求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不谋而合。作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手段,在国内外现有的研究中,金融发展能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已经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论证。而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以数字技术驱动的普惠金融新的实现形式,依托互联网科技扩大了服务范畴,进一步将“特殊群体”纳入,满足了更广泛群体的金融需求。由此可见,为提升社会公平程度与发展普惠性,在研究数字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之间的协调关系的基础上,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协调发展的统一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之间存在着协调机制。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通过①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发展;②完善分配机制,兼顾效率与公平;③减贫增收,缩小收入差距三个机制作用于包容性增长;另一方面,包容性增长则利用①机会平等促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②扩大就业,缓解金融排斥两个机制反作用于数字普惠金融。
(2)指标体系构建阶段
对于指标的选取和体系的构建,主要从国家统计局官网、中国各个样本期统计年鉴、中国环境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及北京大学数字金融中心相关报告获取相关信息,分析并整理出有关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的指标体系、产业发展情况等方面的信息,为全文的模型分析奠定基础。
对于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及综合水平测度相关研究,目前国内对于其的研究相对较少,可获参考的资料主要源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中心公布的指数及其评价体系,该报告主要基于数字金融的用户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及数字化程度进行分析,国外则主要从金融服务可得性、有效性及机构的渗透性展开研究。对于包容性增长,其定义的提出及后续的完善都存在大型国际组织的身影,在此基础上,各国根据其自身发展特性对其进行扩充并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目前国际上主流的包容性增长评价指标主要有经合组织与非洲开发银行提出的相关测度指标框架。经合组织提出的测度框架立足于均等收入这一概念,关注家庭与个人等微观层面,其范围涵盖健康教育、社会关系、人生安全、生活环境质量、幸福感、及工作生活二者间是否平衡等。非洲开发银行的评价指标则从宏观角度入手,利用不同国家的排名及指标权重的方法衡量国家间的包容性水平,其范围包括经济增长、劳动就业等8个维度14个指标。
有关两系统相关关系研究方面,可以发现相关研究主要是基于研究普惠金融的基础上,将包容性增长设为被解释变量,研究普惠金融对包容性增长的影响并通过普惠金融提升一国经济的包容性程度。对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较少有待进一步的开展。大多数学者认为数字金融是提升经济包容性程度的重要手段,数字金融通过扩大金融服务获得性、改善金融排斥、提升收入水平及就业等不同方式影响推动经济健康发展。但也存在数字金融对包容性增长的负面作用,目前为止学术界对这两系统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还未达成一致,但基本认为数字金融的发展对我国包容性增长能够通过改善收入分配、提供均等机会等方面改善其发展水平。
目前对于数字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的耦合分析评价指标也并未形成统一的标准,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中所选取的各种指标进行频率统计及综合分析,结合我国各省数字普惠金融和包容性增长的自身的数据可得性原则,构建中国各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体系和包容性增长综合水平测度体系。
(二)目前成果
(1) 完成本文的文献综述并形成了基础理论
1.数字普惠金融对包容性增长的作用机制
A.减贫增收机制
B.改善就业机制
C.居民间收入分配改善机制
D.经济增长抑制机制
2. 包容性增长对数字普惠金融的作用机制
A.利用就业“跨过”金融排斥门槛
B.机会平等加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C.包容性增长地区发展与数字普惠金融不平衡机制
(2)初步选定并构建指标体系
基于数据的可能性及包容性增长相关指标的适用性基础上,将包容性水平衡量标准与国际主流指标靠近,经合组织的指标基于微观角度,非洲银行则从宏观角度衡量国家的包容性水平。但由于经合组织提出的生活满意度等软性指标很难获得相关数据,考虑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中的全面、可测度、可得性,本文的指标体系主要参照非洲银行给出的测度指标体系,其中,有些指标如性别不平等指数、环境绩效指数及清廉指数等指标并未列入省级面板数据库中,本文将这类复杂不可控的指标进行了合理替换,尽可能保证整个指标衡量体系的完整,相关指标如下:
在经济增长包容性程度综合水平测度体系建立3个一级指标共选取6个二级指标:主要包括我国各省劳动和就业、健康、教育、文化方面,选取城镇失业率(%)、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重、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地方财政医疗卫生支出(亿元)、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万人)、地方财政教育支出、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机构数。包容性增长理念下,更加关注环境资源对生活质量的舒适度影响,而非经济生产的环境效益,更符合包容性增长的理念要义,该指标主要有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万/立方米)、人均水资源(立方米)、森林覆盖率(%)。
数字普惠金融金融指标体系目前国内可参考的数据仅有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中心发布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参照该体系对我国数字普惠金融水平进行评价及后续研究。
(3)完成论文
①完成论文《数字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协调机制的研究》,已向期刊《中国产经》投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经济体量逐年扩大。在此背景下,国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但这一经济增长红利并未平等地惠及所有民众。贫困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国民收入分配不均、城乡间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成了阻碍我国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研究数字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之间的协调关系分析发现二者具有相互促进的协调关系,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国内外已有经验,提出了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建议,以期促进我国的包容性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②完成《数字普惠金融对落后地区的减贫机制探究》并投稿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生活日益呈现数字化、网络化与信息化的特征。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日益渗透促使普惠金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应运而生,普惠金融的覆盖范围与覆盖人群得以显著扩大。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缓解排斥效应、改善就业和增强弱势群体抗风险能力等方面发生作用,为我国缓解和消除落后地区的贫困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二、项目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目前对于数字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的耦合分析评价指标并未形成统一的标准,需要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中所选取的各种指标进行频率统计及综合分析,结合我国各省数字普惠金融和包容性增长的自身的数据可得性原则,才能构建中国各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体系和包容性增长综合水平测度体系。
还需运用熵值法对所选取的数据无量纲化处理确认各指标权重,建立数字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耦合协调关系模型;计算数字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在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的耦合协调度,对比中国数字普惠金融与经济包容性增长程度的发展趋势,尝试分析二者间的内在联系。
这一过程工作量较大,数据繁杂,仍需着力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