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项目方案:
1. 项目研究背景
1.1 选题背景
(1)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
2012年,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015年,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增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度被写入国家五年规划。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第八十九条“国务院行使下列职权”中第六项“(六)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修改为“(六)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化旅游作为二十一世纪国际旅游发展的三大趋势之一,是主题旅游中的一支有生力量。生态文化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经济发展规模最大和开展范围最广的新兴旅游形式,是旅游界和文化界的热门话题。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化旅游的开发顺应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顺应了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
(2)推动江西绿色崛起
2017年岁末,江西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江西篇章的决定》。《决定》提出,江西要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部署,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推动江西绿色崛起。小城镇生态文化旅游园区的建设及发展不仅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而且符合绿色发展的要求,兼具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促进扬子洲的开发
扬子洲镇地处南昌市赣江下游,京九铁路沿线,其四面皆为赣江环绕,交通便利,以洪都大桥贯通南昌市中心区,以英雄大桥连接南昌昌北开发区和红谷滩新区,也是水上运输业的必经之路和咽喉之地。扬子洲是京九铁路沿线著名的水上绿洲,于2013年被国家环保部评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镇”,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并且可与滕王阁、八一纪念馆构成一条旅游线路,展示江西悠久的历史文化。
2006年南昌英雄大桥项目正式启动,南昌市决定对青山湖区扬子洲镇的项目、土地、户籍实施“三冻结”。2009年,扬子洲镇10年控制储备正式启动,在此期间内严格控制开发建设。受该措施影响,扬子洲各项发展指标严重下滑,居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2019年,扬子洲冻结计划即将“解禁”,前期开发工作迫在眉睫。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008至2018时间段内,以“生态文化旅游”为检索目标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共计文献数量为1290篇,以“小城镇旅游”进行搜索,共计文献490篇。以“Cultural ecosystem tourism”进行外文检索共发现135篇文献,以“Small town tourism”进行外文检索共发现52篇文献。
将历年生态文化旅游研究文献数量占该年旅游相关研究文献数量的比重变化趋势相比较,可以发现,虽然2008到2009年生态文化旅游文献呈现跨越式增长,但此后生态文化旅游研究又出现了较大回落,而旅游论文期刊则呈现增长趋势,说明其他旅游项目得到发展,而生态文化旅游热度下降。另外通过对比可以发现,2008年之前我国小城镇旅游开发相关研究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自该年后,小城镇旅游开发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与青睐,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得到提高,周建明在2009年编著的《旅游与小城镇资源开发与保护》更是引起了较大关注,使该方面研究更进一步。
由上述可知,虽然目前对于生态旅游的研究较为充分,但是对于生态文化旅游的研究却十分缺乏,资料主要来源于期刊报纸,学术论文研究缺乏;且生态文化旅游研究主要集中于鄂西生态文化圈,其他地区研究颇少;另外新型城镇开发模式的研究热度不断提高,国内外提出旅游小镇集群化模式、产业综合体模式、以科技为中心导向开发模式等。
1.2.1国内研究进展
(1)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我国生态旅游研究热度只增不减。但在这个年代,我国尚未形成与英文相对应的“生态旅游”中文词汇。1992年,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进一步深入人心,“生态旅游”概念正式引入中国并日益普及。
对于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据不完全统计有多达100种解释。早期对生态旅游进行界定的是学者卢云亭,郭来喜等人,郭来喜认为生态旅游具有六大特征:①旅游活动以大自然为舞台;②旅游内涵孕育着科学文化高雅品质;③旅游活动以生态学思想作为思想依据;④旅游活动载体具有多样化特色;⑤旅游者高强度参与性的活动;⑥生态旅游是增强人类环境意识的高品质旅游。
张著疆(2006)指出文化生态旅游的旅游方式更多的是旅游者对区域文化的解读和文化氛围的感受,从而了解区域文化生态的演变过程、发展前景、文化特点、客源地文化和目的地文化的差异等内容;
(2)国内文化旅游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文化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化旅游的类型,文化旅游开发以及关于文化资源的研究。对于“文化旅游”这一概念的定义,最早在《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魏小安1987)中做出了解释,将文化活动划分为传统文化,民间文化,民族文化,制度文化,强调了旅游业的文化特点与实现旅游产业综合性目标的重要性。
汪玲玲(2011)从杭州丝绸文化旅游资源特点出发,通过分析其开发现状与问题,进行杭州丝绸文化旅游可行性研究。杨丽霞,喻学才(2014)从文化遗产方面对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开发进行了研究,张树萍从红色旅游角度入手,在对皖西红色旅游客源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红色文化旅游的战略目标和发展目标。
肖红艳 (2013)认为在文化与旅游产业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发展过程中,在文化与旅游紧密渗透中,二者逐渐呈现出融合为一体的趋势,文化成为了传统旅游业转变升级的重要条件,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而旅游业的发展又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开发,使更多的文化资源面向了大众,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张著疆(2006)指出生态文化旅游的旅游方式更多的是通过对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的了解之后理解区域的生态所展现的文化内涵,包括区域的生态哲理、生态伦理、生态美学、生态文明、生态教育、生态传媒、生态科技、生态宗教文化等内容。
“生态文化旅游”是将生态环境、文化、旅游三者相结合。李娟,王军(2005)从文化学、生态学、旅游经济学的层面,对旅游和生态文化的关系以及内在机制做了探讨,指出了目前我国在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中的10大类问题,并提出了生态型开发、层次性开发、生态型管理、政府主导推进等营造文化生态旅游的建议和措施。卢丽,李海军(2008)指出生态文化是一种价值观,是人改造自然的精神力量,它以可持续性、多样性为特点,运用系统、整体的价值观和方法认识、处理自然社会问题,其目的在于构建、维持"协调",创造良好的自然、社会环境。生态文化将使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化旅游是对生态文化的阐释与实践,从生态旅游发展历程和生态旅游主客体属性两个方面都渗透着生态文化的内涵。
(3)国内江心洲开发研究现状
扬子洲属江心洲。目前国内主要在以下几个学科对江心洲开发进行研究:旅游经济、城乡规划与市政、城市经济与农业经济。而研究的主要方向集中在城市江心洲岛的规划设计、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以及自然地理学等方面。其中有两个较为典型的江心洲开发案例:长沙橘子洲以及崇明岛。
关于橘子洲开发的研究,较早在《长沙市橘子洲风景区旅游开发研究》(钟赛香、贺曲夫、殷晓莉2004)一文中作者从4个方面阐述了橘子洲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分别为金牌旅游景点含金量亟待提高、历史文化名城需要城市绿心、城市文脉需要重要节点、民众期盼开发橘子洲。余伟增,张青山,张青(2006)在《长沙橘子洲风景区总体旅游概念性规划》中对橘子洲的设计规划理念,总体空间布局与结构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橘子洲开发理念可总结为:独特(地理位置)、红色(文化特质)、生态(环境景观)。
关于崇明岛的开发研究方向主要为生态旅游。龚伟,赵中华(2013)运用层次分析法原理对崇明岛生态旅游开发进行了全面评估,崇明岛在“自然性”、“环境保护”等方面保持较好。但崇明岛生态旅游的“旅游体验”、“可持续”、“社区受益”和“环境教育”等方面具有极大的提升空间。以崇明岛为例,强调城市洲心岛开发应该结合自身所处的阶段,对照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建立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目的地发展质量管理,引导生态旅游目的地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不是盲目地照搬照套某某模式。李晓文(2016)运用TCM方法评估崇明岛生态旅游资源,算出其消费者剩余,最后加总旅行消费支出估算得出2016年崇明岛生态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为157.2539 亿元。参照上市企业宋城演艺的近年资本报酬率及营业利润率,估算出崇明岛生态旅游资源2016年的价值为132.57 亿元,展现出崇明岛旅游开发的巨大前景。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国外城镇旅游开发研究现状
20世纪末21世纪初,城镇化和旅游业的崛起刺激了全球城镇旅游的崛起,城镇旅游开发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方向,也是在这段时间内,国外城镇旅游获得了独立的研究地位。Fletcher & Pizam 以以色列小城镇旅游发展为例,认为城镇发展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具有一致性,发展小城镇旅游将二者相互融合,不仅能够增加城镇收入和阻止农业衰退,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巴顿(Bardon)通过对西班牙近20年城镇旅游的研究证明了现代城镇旅游非常有利于推动西班牙农村地区的发展。在许多国家,城镇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城镇收入的有效手段。
Lidija Petrić Acta Turistica Nova(2009)在其研究成果《文化旅游在城市再生过程中的作用》(The Role of Cultural Tourism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Regeneration)中指出巨大的人口增长迫使城市面临许多生态、空间和社会问题,城市必须考虑新的发展模式,才能使城镇经济再生。因此,发展战略越来越多地将文化和创意产业确定为城市和区域复兴过程中的关键增长部门。此外,旅游业被视为它们的互补产业,在某种程度上它有助于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作为地方经济多样化战略的一部分,文化与旅游业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共同促进。2009年,国外在城镇开发新模式的研究中已明确提出文化资源的利用与旅游产业所能发挥的价值。
由上可知,国外学者对于城镇旅游开发项目、居民行为态度、城镇旅游开发经济效益有着较为详细和深入的研究,在本课题后期研究中均可以借鉴和学习。但是对于生态环境+文化资源+旅游+小城镇开发模式国外还未深入,这也正是本课题所想要研究的方向。
(2)国外生态旅游研究现状
“生态旅游”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顾问、墨西哥学者Lacsurain于1983年第一次提到西班牙语“tourisimo ecologico”, 并在1987年在研究中描述为:“到没有被干扰或受到污染的天眼地区,以研究或观光目的地的天然景色、野生资源以及过去或现存的文明现象为目的的旅行”。
生态旅游的现代雏形是“生态性旅游”,是Hetzer(1965)在反思当时文化、教育和旅游的基础上提出的旅游发展思路。此后,对于生态旅游的定义出现了多种解释,如Elizabeth Boo(1990)更为严谨地将生态旅游描述为以观光、学习自然景观、野生资源和目的地过去或现在文化为目的的活动。此外,生态旅游能够起到给目的地筹集经济支持,为本地社区提供就业岗位,为大众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倡导作用,并且对保护环境和发展可持续旅游活动有促进效果。对生态旅游的概念、生态旅游者及其行为、生态旅游区及其功能结构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
国外的生态旅游强调在旅游开发管理中的社区参与与生态教育问题,对于生态旅游区的保护规划较为成功,但对于生态资源、生态旅游建设与开发的研究较少。
(3)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现状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和加拿大便开始了文化旅游方面的研究。对于文化内涵的研究,世界旅游组织在1985年从广义方面对文化界定,文化是指涵盖人们的一切活动的旅游,能够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不断地产生新的知识和新的体验。
1977年《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一书中将“文化旅游”作为专用概念提出,并以其作为其中一个章节的标题,提出对于文化旅游的新概念:“文化实质上涵盖了旅游的各个方面,通过文化旅游,人们互相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
上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精神追求的提升,国外对于文化旅游的研究进入成熟阶段,出现较大发展。沃尔(1996)在思想意识形态的基础上指出,文化旅游者对于旅游方式的不同会影响其选择何种体验。随后大量研究者在不同的视角下对文化旅游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研究。如卡利(2004)通过研究加拿大渥太华音乐遗产旅游,论证了本土文化旅游的合理性和意义。
“生态文化旅游”概念于1996年由Unecso在研究大规模客流量对生态文化的影响的基础上正式提出,将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和探险旅游联系起来,认为三者之间紧密联系。关于其最近的研究成果由Tiberghien、Hamish Bremner、Simon Milne 共同提出:随着旅游开发导致的文化遗产商品化的增加,对“真实”旅游体验的感知往往取决于什么是真正的、原创的和地方的。游客在游览文化和环境偏远地区时,越来越关注生态文化旅游实践的真实性,其侧重研究了游客在生态文化旅游体验真实性认知中的角色表现,考虑了游客对文化遗产旅游真实性感知的理论基础和方面,通过对哈萨克斯坦南部和中部两地生态旅游的25位游客和29位自由独立游客(FIT)等几类游客采取深度半结构化访谈的基础理论方法,来识别游客对各方面真实性的感知、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和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属性。结果表明,在亲密的旅游交往中,影响游客生态文化体验真实感的表现形式是自发的、存在的。这些发现通过探索在生态文化旅游体验中应用真实性概念的新方向,以及通过理论分析基于表现的旅游空间与真实感之间的联系,为有关真实性和文化遗产旅游提供了理论支持。
Gillian Wallace(2004)认为生态文化旅游已成为全球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它为欧洲发展可持续旅游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德国的费德尔湖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例子。Laitpharlang Cajee(2014)认为生态文化旅游的概念是生态旅游的一个子集,它是将可持续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旅游和流行文化相结合的一体化生态旅游。生态文化旅游是一种将景区的生态和文化相结合以创造一个旅游天堂的概念,它是自然禀赋和文化的主要景点,是一个保护自然栖息地,是支持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增加游客的旅游质量、支持当地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在战略。
1.2.3 总结与评价
通过阅读整理大量文献,本课题小组总结到:(1)生态旅游最新定义是指,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载体,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原则,既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又使人身心愉悦的旅游。(2)文化旅游的概念没有统一,本课题认为其指,以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为诱因,以感受与体验异地文化为目的,以饱含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为载体,具有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多样性、互动性等特征的旅游活动。(3)生态文化旅游是目前较新的领域,本课题认为国外学者Laitpharlang Cajee(2014)对生态文化旅游的总结更加全面。生态文化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个子集,它是将可持续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旅游和流行文化相结合的一体化生态旅游。
另外,国外与国内对于生态文化旅游的侧重点不同。国外对于生态文化旅游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旅游者的行为、集群特点,如社区参与等内容,即对“人”的研究;而国内对于生态文化旅游的研究主要在于生态环境资源、建设与开发等方向,即对“物”的研究。这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生态文化旅游主要服务于政府、企业等需要,而国外的研究侧重于服务旅游者。
生态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更是一种先进的理念。目前国内外对生态文化旅游的研究虽有深入但仍存在以下不足:1.国外研究与国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缺乏有效结合;2.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更加重视原生生态环境利用,而忽视了文化结合的重要性;3.目前国内缺乏生态文化旅游认证机制;4.目前对包括扬子洲在内的江心洲生态文化旅游的相关研究较少且未能深入。
【参考文献】:
[1] 郭来喜,中国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的基石[J]地理科学进展,1997(4)
[2] 原中南林学院.生态旅游发展大事记[J].生命世界,2011,07
[3] 魏小安,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C].旅游发展与管理,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
[4] 汪玲玲,杭州丝绸文化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1(3)
[5] 肖红艳,内蒙古文化旅游产业整合及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 (02):16-19
[6] 杨丽霞,喻学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保护综述[J].旅游学刊,2004(4):85-91
[7] 李娟,王军,建设旅游生态文化的思考[J].《保定学院学报》 , 2005 , 18 (2) :56-59
[8] 张著江,泉州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D].福建师范大学, 2009
[9] 赵迪,基于生态视角的小城镇文化旅游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2013
[10] 龚晓新,关于加快扬子洲板块建设的几点思考[J].《光华时报》,2013
[11] 余伟增,张青山,张青.长沙橘子洲风景区总体旅游概念性规划[J].山西建筑,2006(18):21-22.
[12] 钟赛香,贺曲夫,殷晓莉.长沙市橘子洲风景区旅游开发研究[J].热带地理,2004(01):87-91.
[13] 郑熙春,叶萌,张庆庆.崇明岛生态旅游现状调查分析[J].经济视(下),2011(12):4-5.
[14] Lidija Petrić Acta Turistica Nova .The Role of Cultural Tourism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Regeneration[J]Hrcak,2009
[15] kraft; patrick michael.eco-metropolis. tourism of the urban ecology[D]Rice University,2005
[16] Elizabeth Boo.Ecotourism : the potentials and pitfalls [M]. World Wildlife Fund 1990 :85
[17] Alf HWalle.Habits of Thought and Cultural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874-890
[18] Kaley Mason.Sound and Meaning in Aboriginal Tourism[D]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4:837-854
[19] Guillaume Tiberghien; Hamish Bremner; Simon Milne:Performance and visitors’perception of authenticity in eco-cultural tourism [J]Tourism Geographies 2009:287-300
1.3研究意义
1.3.1宏观意义
(1)落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型分支,具有极好的综合效益。它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为出发点,既能保护当地生态文化资源,又能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2)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使大众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努力。而生态文化旅游的开发顺应了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
(3)使城镇开发从传统规划格局中另辟蹊径,形成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开发规划模式。目前对于小城镇生态文化旅游的相关文献资料较少,因此本课题对小城镇生态文化旅游的开发及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同时能够为后续研究者提供资料补充和参考。
1.3.2微观意义
南昌市扬子洲镇地处城乡结合部,既是城市的边沿,也是农村的前沿,在南昌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地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优越,文化底蕴深厚。但因2009年的项目、户籍、土地三冻结举措,导致扬子洲经济水平严重落后,社会问题凸显。在扬子洲即将解禁之期,如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当务之急。
扬子洲四面环水,风景宜人,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区可借其优势,一方面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能够带动当地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当地就业机会。此外,可实现在不破坏当地自然环境,不损坏现有和潜在的旅游资源,保护已开发的现有资源的情况下,在环境、社会、经济三效合一的基础上,促进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同时,开发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园区既是对文化的一种开发也是对文化的一种保护。岳飞三子岳翎的第33代世孙就在扬子洲岳村,现在还存有族谱;陶渊明的后代在扬子洲繁衍生息,陶姓目前仍是扬子洲的大姓,这些都是扬子洲所具有的人文底蕴,但是一直没有得到重视。扬子洲生态文化旅游园区的开发建设将使得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焕发光芒,使其在开发中得到保护。
1.4 与本项目有关的研究积累和已取得的成绩
(1)与本项目相关的核心概念有了较为明确、全面的界定。
关于生态旅游的最新定义是指,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载体,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原则,既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又使人身心愉悦的旅游。生态文化旅游是较新的领域,目前主要认为国外学者Laitpharlang Cajee(2014)对生态文化旅游的总结更加全面:生态文化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个子集,它是将可持续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旅游和流行文化相结合的一体化生态旅游。世界旅游组织在1985年从广义方面对文化旅游进行界定:文化旅游是指涵盖人们的一切活动的旅游,能够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不断地产生新的知识和新的体验。
(2)将小城镇开发与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结合具有多重意义已达成普遍共识。
各类学术研究与开发实例表明:城镇发展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具有一致性,发展小城镇旅游将二者相互融合,不仅能够增加城镇收入,并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巴顿(Bardon)通过对西班牙近20年城镇旅游的研究证明了现代城镇旅游非常有利于推动西班牙农村地区的发展。在许多国家,城镇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城镇收入的有效手段。2009年,在“城镇开发新模式”的国外研究中已明确提出文化资源的利用与旅游产业所能发挥的价值。
(3)对于生态环境、文化资源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方式、三者的结合点等已有相关方面的探讨。
中国学者李娟,王军(2005)从文化学、生态学、旅游经济学的层面对旅游和生态文化的关系以及内在机制做了探讨,指出目前我国在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中的10大类问题并提出了生态型开发、层次性开发、生态型管理、政府主导推进等营造文化生态旅游的建议和措施。国外学者提出,随着旅游开发导致的文化遗产商品化的增加,对“真实”旅游体验的感知往往取决于什么是真正的、原创的和地方的。游客在游览文化时,越来越关注生态文化旅游实践的真实性。他提出应侧重探讨游客在生态文化旅游体验真实性认知中的角色表现,在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时应考虑游客对文化遗产旅游的真实性感知。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为本课题进行南昌市扬子洲生态文化旅游园区建设及发展研究提供了研究基础与相关参考文献。
1.5 已具备的条件
(1)已掌握课题研究所需要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实务知识。通过大量阅读已有的学术成果以及相关案例,本课题组成员已对生态旅游、旅游开发、生态文化旅游等方面形成了知识体系,为后期开展进一步调查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社会统计调查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小组成员对项目课题从选题、文献综述、设计问卷到实施调查十分熟悉,能够熟练使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项目数据进行分析。
(2)为确保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建立了良好的课题运作机制与周密的课题研究计划,合理分配任务以发挥每个人的优势,确保本课题在规定时间内的高质量完成。
(3)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科研课题研究,提供了环境支持、经济支持等,为课题研究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江西财经大学图书馆藏书丰富,数据库资源种类多样,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利于参考文献的搜寻与整理;同时学校提供经费支持,可基本支付资料购买费用、调研差旅费等。
(4)本课题调研地点为南昌市扬子洲镇,当地交通便利便于实地考察。扬子洲镇离江西财经大学约30分钟车程,课题成员可随时前往当地进行实地研究,实时关注当地发展情况。
(5)本课题组成员均有丰富的课题实践经历,且对本选题有浓厚的兴趣。这对于课题的调研工作和顺利完成结项均有裨益。
1.6 尚缺少的条件及方法
(1)对南昌市扬子洲镇生态文化旅游园区具体的开发方案和发展路径的合理性缺少权威人士和专家的论证。虽然本课题组采取咨询指导老师、当地政府和居民以及亲自实地论证相结合的方式以完成论证,但是我们仍觉得业内专家能给予开发方案和发展路径最公正客观的评价。
(2)在中国知网以“生态文化旅游”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鄂西生态文化圈,其他地区研究颇少,故可借鉴的研究成果偏少。
2. 项目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2.1 研究目标
依靠扬子洲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生态景观和历史文化气息,基于目前政府已研究启动对扬子洲实施国际低碳岛打造开发的背景之下,本课题旨在研究南昌市扬子洲镇生态文化旅游园区的建设及发展路径,从而弥补目前国内对于扬子洲开发研究的不足,对扬子洲地区的建设与发展具有可参考性价值,同时,能够为其他小城镇开发提供可参考性资料。
2.2 主要内容
本课题小组在阅读了大量国内外特色小镇成功开发案例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扬子洲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优势,对打造扬子洲镇提出新的思考,通过进行手机拍照取证、访谈等形式进行调查、搜集数据,并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等多种方法,对扬子洲地区深入剖析。
其中主要包括:南昌市扬子洲生态文化旅游建设及发展优劣、南昌市扬子洲生态文化旅游建设及发展对于其他小城镇开发建设模式的影响、如何对扬子洲地区进行合理区域规划、南昌市扬子洲生态文化旅游建设及发展对于扬子洲地区产业转型的影响以及其对小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且对扬子洲地区的文化资源、原生生态资源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比较出各自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此外,我们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当地居民进行一些了解,并与他们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对扬子洲规划的设想,最后,我们通过总结本课题调查与数据分析的结果,找到影响扬子洲开发的一些优势和劣势,从而能够为扬子洲的生态文化旅游建设和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3. 项目创新特色概述
针对目前我国的发展状况,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居民的文化消费倾向越来越强烈。小城镇和乡村以良好的自然环境、慢节奏的生活环境为优势,以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旅游者,使得农家乐、乡村一日游等乡镇文化旅游形式不断兴起,从而在推动小城镇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小城镇文化旅游以传统开发模式为主,类型主要包括直接利用型、复原再现型、集中展示型和整合提升型几大类型,存在商业化现象明显、仿效性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小城镇生态文化旅游将小城镇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相结合,必将成为未来小城镇旅游的另一大发展趋势。本课题以南昌市扬子洲镇的生态文化旅游园区建设及发展为研究对象,有以下几点创新之处:
(1)弥补目前国内对于扬子洲开发研究的不足,为小城镇开发提供可参考性资料。
国内对于扬子洲开发的研究较少,其中主要集中在农业领域。扬子洲镇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越的地理位置等为依托,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是有望成为我国小城镇生态文化旅游园区典范的地区之一。本课题将对南昌市扬子洲地区生态文化旅游园区的建设与发展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一方面对扬子洲地区的建设与发展具有可参考性价值,另一方面能够为其他小城镇开发提供可参考性资料。
(2) 打破传统的小城镇旅游开发思维定式,提高对生态文化旅游的关注。
小城镇独特的地域特色是文化旅游得以开展的资源优势,但是随着近几年小城镇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小城镇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已成为定式思维,传统开发模式的泛滥导致了小城镇文化旅游问题的日益严重。一是过度商业化开发,效仿城市旅游发展模式,缺乏特色;小城镇旅游发展起步较晚,旅游开发模式尚未成熟,缺少开发、管理经验。因此很多小城镇纷纷效仿大城市旅游发展模式,全面开发文化旅游资源,但由于开发较粗放,没有形成特色旅游。同时,过度的商业化开发难以满足游客对原生态文化的需求;二是存在过度利用和掠夺式开发问题;过度利用资源、不计代价和不顾未来的短视发展,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和破坏。尤其是当前普遍存在的小城镇文化资源开发的短期问题,出现了许多古迹、文物被改头换面,重新包装,失去其原貌等现象。
小城镇生态文化旅游将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小城镇旅游发展模式,打破了小城镇旅游开发的传统模式思维定式,一方面满足了游客对原生态自然环境以及文化氛围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小城镇旅游的文化内涵,满足现代人的精神享受。
(3)生态文化旅游模式利于小城镇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化旅游以生态理念为核心,以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为依托,使游客置身于原始、古朴的自然风光美景的同时,欣赏、领略、品味古今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以实现旅游经济价值、生态资源价值和文化价值协调平衡的目的,是我国实现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不仅有利于改善旅游产品和消费模式,优化提升旅游产业发展结构,而且促进旅游业从数量增长型发展模式转向质量效益型发展模式,更好地促进旅游业的生态转型,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4)低成本带动高回报,促进城镇地区发展。
小城镇生态文化旅游以小城镇内的文化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资源为依托,以小城镇建设为契机,将其旅游资源优势融入到景区整体开发和城镇建设中,能够辐射四周的旅游服务业、交通、文化、饮食、住宿等附属设施,以点带面,协调发展,推动城镇地区的发展进程。并且,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以小城镇自身的自然风光为依托,商业化性质低,园区打造所需时间短、成本低。但是,目前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日益加快,盈利潜力大,因此能够实现以低成本带来高回报,极大地促进小城镇地区的发展。
4. 项目研究技术路线
4.1 研究思路
4.2 研究方法
(1)实地考察法: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去南昌市扬子洲镇进行实地考察,调查当地发展现状。通过发放问卷和访谈等方式了解当地居民生活基本情况、当地风土人情以及当地居民对扬子洲生态文化旅游园区建设及发展的看法与要求。
(2)文献资料法:通过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加深对扬子洲镇的全方位了解。此外,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类资源,研究目前小城镇生态文化旅游建设和发展的成功案例。
(3)总结研究法:基于本课题组对南昌市扬子洲生态文化旅游园区建设及发展的研究,将所得研究成果进行归类总结并不断完善,从而改进课题研究的策略和方法。
(4)调查研究法:通过采取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向当地居民了解相关情况和看法,为本课题提供可靠的现实依据。
(5)比较法:通过与其他省份小城镇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情况进行比较,为本课题提供现实依据。
(6)个案研究法:选取小城镇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典型案例开展深入研究,从而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可参考性资料。
5. 研究进度安排
时间
|
内容
|
具体工作
|
工作目标
|
研究方法
|
2018.09
|
选题及申报
|
查阅资料,确定选题
|
确定最有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的选题
|
文献研究法
|
填写《南昌市扬子洲生态文化旅游园区建设及发展研究》申报书
|
2018.10
—2018.12
|
广泛搜集资料,对于课题相关概念做详细全面的研究综述
|
生态旅游研究综述
|
掌握丰富且深厚的相关理论知识,为后续实践工作打基础
|
文献综述法
|
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
国内江心洲开发研究综述
|
国外城镇旅游开发研究综述
|
文献综述总结与评价
|
2019.01
|
前往扬子洲镇实地调研
|
前往相关政府部门获取当地历史文化及发展现状的真实详细资料
|
以当地政府为媒介获取关于扬子洲镇的历史、现状以及已经采取的开发和保护措施,以作前期资料查阅的补充。
|
实地考察法
问卷调查法
访谈法
文献研究法
|
前往当地各景点,通过观察、拍照、记录等方式,获取景点发展的真实资料
|
实地调研获取景点情况,为后续方案设计做准备
|
向游客及当地居民发放问卷,了解其对扬子洲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态度及看法
|
让后续方案设计的目标更明确,定位更精准
|
2019.02
|
调研资料分析及调研报告撰写
|
图片分类整理、调查问卷数据分析、访谈内容分析;整合内容分析情况形成调研报告。
|
为后续方案设计提供真实且详实的资料
|
数据分析法
|
2019.03
|
确定开发方案和发展路径
|
整合所有资料以制定方案及路径
|
初步方案制定完成
|
|
2019.04
—2019.06
|
对开发方案和发展路径进行初步论证并修改
|
大量阅读其他城镇关于生态文化旅游的开发方案及发展路径
|
了解方案设计的优缺点
|
文献研究法
咨询法
|
咨询指导老师获得修改意见
|
联系当地景点工作人员获取建议
|
2019.07
|
实地论证,第二次前往扬子洲实地调研
|
重走第一次景点
|
实地论证方案的合理性
|
实地考察法
|
2019.08
|
研究方案终稿和论文终稿完成
|
南昌市扬子洲镇生态文化旅游园区建设及发展研究终稿
|
形成课题研究成果
|
文献研究法
|
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完成论文初稿和终稿
|
6. 项目组成员分工
6.1总体分工
所有论文、资料、拍摄图片、录音笔等保存
|
杨润婷
|
数据分析、图表制作
|
李佳星
|
经费管理、外联
|
李晓霞
|
研究综述、开发方案、论文的总体控制
|
李晓霞、李佳星、杨润婷
|
6.2各进程详细分工
选题及申报
|
全员参与讨论,提出想法
|
李晓霞、李佳星、杨润婷
|
各个概念的研究综述
|
生态旅游研究综述
|
李佳星
|
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
杨润婷
|
国内江心洲开发研究综述
|
李晓霞
|
国外城镇旅游开发研究综述
|
李佳星
|
文献综述评价
|
李佳星
|
实地调研
|
政府部门获取资料
|
杨润婷、李佳星、李晓霞
|
扬子洲调研、采访工作人员及发放问卷
|
李晓霞、杨润婷
|
调研资料分析
|
调研图片、资料分类整理
|
李佳星
|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李晓霞、杨润婷
|
开发方案的制定
|
整合所有资料并分析整理
|
杨润婷、李佳星、李晓霞
|
开发方案的初次论证
|
向指导老师提交方案并咨询
|
李晓霞
|
综合修改建议并进行修改
|
杨润婷、李佳星、李晓霞
|
实地论证:第二次实地调研
|
实地论证方案合理性
|
杨润婷、李佳星、李晓霞
|
开发方案终稿
|
全员整合所有信息和资料
|
杨润婷、李佳星、李晓霞
|
论文终稿
|
全员整合所有资料
|
杨润婷、李佳星、李晓霞
|